close

 

getImage      

  在退掉社團跟系會之後,大三生活便是在瘋狂的作業和報告中結束掉。經過一整年的忙碌,隨之而來的悠閒反而讓人感到莫名的空虛。經過幾番思考,決定在打工之餘和認識的人學習吉他,當然,是有付學費的。

  由於老師要我自己準備教材,因此透過友人的建議找到教材之後,為了湊足運費我又在網路書店上頭逛了良久。最初想著只差一點就別買太貴,結果在無意間看到了陳德政的《在遠方相遇》。我是在七月四日的時候發現這本書,它的出版日期是七月二日。

  最一開始引起我注意的是封面上的男子,黑白色的照片、陰鬱的側臉,像是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頁面往下拉,便看到了:「2011年出版首本散文集《給所有明日的聚會》,《在遠方相遇》是他第二本書。」這行字樣。再找了《給所有明日的聚會》,內容簡介的最後面有這樣一句:

  謹以這本書獻給曾經有過,或正在擁有一個義無反顧二十餘歲的我們。獻給紐約,獻給搖滾樂,獻給無畏滾動的青春,以及所有明日的聚會。
  「這種時刻會讓你記住一輩子,也可以說,我們就是為了等待這種時刻而活著。」

  對於買書我總是衝動的,這次也不例外。儘管超出原本預算,僅因為這一段話,我便毅然決然的將這兩本書給買下了!

  這本《給所有明日的聚會》,封面的人物從第一版的Bob Dylan換成了現在增修版的Lou Reed。我讀得極慢,卻還是遠遠覺得不夠。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和作者繞了紐約,走遍了一個個有著搖滾記憶的景點。很有意思的是,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路癡,且完全沒有方向感,就連看地圖甚至打電玩都能迷路的那種。且於我個人而言對於搖滾樂可以說是幾乎沒有認知。我愛音樂,接受的範圍也很廣,有時也會聽聽閃靈或者日系搖滾。但我至今還是不知道何謂前衛搖滾、迷幻搖滾、或者硬派搖滾。

  可你若問我:這樣看這本書不是很無聊嗎?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一點也不!

  讀完這本書,我才深深的體會到我活到至今的二十幾個年頭是多麼的貧乏和空洞。迫於現實、迫於那不明所以的盲目尋求,我們踏著緊湊的步伐和時間和歲月競爭,試圖追求更高、更理想的生活,卻在某天失眠的深夜偶然回首,才發現自己什麼也沒抓住,我們耗盡了所有的青春歲月,卻讓自己更加匱乏。

  而作者在退伍之後,接收到了一種「接近天啟」的訊息,於是毅然決然的踏上了搖滾的首都── 紐約。用著自己的雙腳實實在在的訪遍了關於搖滾的歷史軌跡,大量的藝文知識蘊含其中,對於周遭事物的細膩觀察以及人文地景的詳細描摹,都可以充分的體會到作者豐沛的熱情。

  整本書看下來,我唯一知道的歌手大概只有Bob Dylan,原因就是之前分享的Joan Baez為了紀念她和Bob Dylan的愛情的那首名曲〈Diamonds and Rust〉,僅此而已。另外,所有作者提過的曲子裡頭,我大概只聽過Oasis的〈 Don't Look Back In Anger〉,這也許是我的吉他老師最愛的一首曲子。參加了三年的宿營,每年都會聽到這首歌的演出,甚至連他自己的小說創作也將這首曲子擺在最重要的位置。

  也因為如此,當我在書中看到這首曲子的時候,猶如身在異鄉時遇到了久別重逢的好友,我為此特地將這部分看得更加仔細,也很喜歡這一段的描述:

最終,台上奏起一段宛如藍儂名曲〈Imagine〉的鋼琴前奏,Noel 以他溫暖如昔的嗓子唱著〈Don't Look Back In Anger〉:

   Please don't put your life in the hands

   Of a rock and roll band

   Who'll throw it all away

再無敵的英雄終究會老,Oasis只是幫我完成一場緬懷的儀式。然而只要記憶中的旋律依然被正確地奏出,Liam依然直挺挺地站在中央,以雙手交叉在身後,頭仰四十五度的姿勢唱著歌,就算曾經的信仰淡了,曾有的掛念輕了,那份最初始的愛,意義還是如此不同凡響。

  就像楊德昌的《一一》裡洋洋最後說的:「我覺得我也老了。」也許他們一點也沒變,變得其實是我自己。

 

  因為看這本書的時間地點不盡相同,加上手機沒有網路,很遺憾沒辦法在看書的同時將作者提及的曲子找出來聽。若真如此,我想我跟這本書的距離將會更貼近些吧!

  可以肯定的是,世上的種種緣分都是由各種巧合所組成的,說巧合或許也不是很恰當,畢竟大多都是命中早有定數,所謂意外的巧合其實也不過是冥冥之中所注定的因果。

  在看到和本書同名的篇章〈All Tomorrow's Parties〉時,手機正好連的上網路,在作者敘述著這個對於搖滾住民而言,二十六歲走向二十七歲的重要關卡,他所點播的三首歌的第二首歌〈All Tomorrow's Parties〉的同時,我忽然覺得有必要將這首曲子認真的聽一遍。

  鼓聲和吉他、貝斯所奏出的莊嚴旋律搭上Nico低沉陰鬱的嗓音,來到歌詞的最後一句:

   Fit for one who sits and cries

   For all tomorrow's parties 

  彷彿她自己也為著這明日的聚會而哭泣。

  奇妙的是,我並沒有回頭聽第一首滾石樂團的〈Sympathy For The Devil〉,即便作者在這裡說出了足以讓我買下這本書的一段話。

  我往後聽,是Arcade Fire的〈Wake Up〉,極富節奏性的貝斯作為開頭,接著進來的是鼓、吉他,以及多人吶喊而出的旋律,所組成的壯麗歌曲,讓我心頭泛酸之餘也覺得異常的熟悉。那是放暑假前,在老師所提議舉辦的同樂會上,我們大家共同看的一部電影《白日夢冒險王》裡,當主角毅然決然的踏出人生最重要的一步,搭上了前往格陵蘭的飛機時,這首〈Wake Up〉旋律一下,佐以電影畫面裡頭使人心生嚮往的美麗景致,足以讓許多人感動得掉下眼淚。

 

  十一點五十七分,一聲顫抖的破音貝斯將空氣撕開,隨後是齊發的大小鼓、爆炸的電吉他與縈繞的小提琴。彷彿EL DJ悉心安排好的,陪我跨越二十六與二十七交界的是一首任何時候都能逼出眼淚的壯麗曲子,Arcade Fire的〈Wake Up〉。

  滿室的人彷彿在家排練過般,有默契地跟前奏合唱,然後安靜地聽Win Butler嘶吼。我像昏睡了二十六年,此刻被狠狠搖醒,他一字一句戳入我的心坎裡:

   Something filled up

   My heart with nothing

   Something told me not to cry

 

   But now that I'm older

   My heart's colder

   And I can see that it's a li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潮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